成功鎮景點介紹

2011122419:19

春節連續假期,是否準備到東海岸旅遊,阿杰特別為各位網友介紹成功鎮的幾處必遊景點。

石雨傘遊憩區(11號省道106K):東海岸地質由砂、頁岩互層構成,海浪經年累月不斷沖刷較軟的頁岩留下較硬的砂岩,於是形成由海岸延伸至海中的海岬,石雨傘海岬長達800公尺左右,其中如傘的海蝕岩柱,是堅硬的珊瑚礁保護住下方沙岩免於受大自然風化,因而與周圍沙岩造成差異侵襲而形成。這裏景致優美,是一處攝影玩賞的好地方。

石雨傘景點:長老教會在公元一九七七年設立之「宣教百週年紀念碑」。

東海岸沿線教會密度之高,與西部沿海的佛道信仰截然不同,依據成功鎮誌記載,光緒3(1877)春天,來自屏東、搭樓社里港教會西拉雅族青年張源春,在蟳廣澳(今小港)登陸,借住於石雨傘社頭目家,剛好頭目患哮喘病嚴重,幾已藥石罔效,張源春告以信靠耶穌必得醫治,便囑取水一杯, 禱告後讓他喝下,竟然不藥而癒。頭目遂聽張源春所勸,棄偶像真心信主。爾後他繼續用祈禱水醫治病人,結果有三、四十戶棄偶像來信主,於同年創設蟳廣澳教會堂,成為東部第一所基督教堂,開啟教會在台灣東部傳教的歷史。光緒5(1879)9月,李庥牧師(Rev.Hugh Ritchic,1834-1879)派遣傳道師李豹與吳意前來巡視,安憮教眾。次年並且正式派遣傳教士胡古(1849-1915,出生於台南胡厝)常駐於石雨傘教會

廣恆發商號遺址後方廣場,遊客可在此休息欣賞風景,讓小朋友嬉戲騎單車。

成功鎮成廣澳文化地景位於台11107.2KM小港段,為廣恆發商號遺址。由屏東內埔客家人溫泰坤(1861-1947),在光緒二十年(1894)來到了成廣澳創建,是當時花東海岸線上最大的雜貨盤商,利用當時成廣澳為東海岸主要港口,直接從西部把物資運到後山,批發米、鹽及日常民生用品。因自然及人為破壞不斷頹壞,今設置「成廣澳文化地景」代表漢人開墾東海岸的歷史見證。 過馬路有座媽祖廟創立於清同治十年(1871),是全台東歷史最久的媽祖廟。

小港,舊名蟳廣澳,形狀如螃蟹左右兩支箝子相接圍成的海灣而得名,是天然的深水港灣。相傳明末時代就有戎克船停泊,漢人來此經商,在清朝及日治時期時,成為台灣東部最繁榮的港口。


小港漁港船隻不多,故環境乾淨沒柴油味道,在此吹著海風真是舒適愜意,遠眺三仙台景觀非常優美,令人心曠神怡。

仙台是太平洋火山弧因地層推擠露出海面,因海水侵蝕而成了離岸島,地質屬都巒山火山集塊岩。八拱跨海大橋如長龍臥波,氣勢壯觀。登島可欣賞海蝕溝、海蝕洞海蝕凹璧、壺穴等特殊地理景觀,附近海域魚類豐富,是漁場亦是國內有名的磯釣場。東海岸風景觀光管理處在此設有遊客服務中心,介紹三仙台島景觀與多樣生態,遊客不須辛苦過橋

成廣澳山脈中的新港山,阿美族語稱作麻荖漏山,是東海岸最有名的一座山 。新港瀑布是新港山的地標,落差約200公尺,號稱太平洋沿岸落差最大瀑布 。經由麻荖漏步道到達瀑布下方,步道總長1160公尺,沿途奇石、美景不斷,可體驗溯溪與森林浴之樂趣。

新港漁港是東海岸最大漁港,於昭和46月編列預算50萬日圓,開始動工興建,完成於昭和七年(西元1932、民國21),總工程經費840896日圓,昭和16年再向南側開闢內港,經費22萬日圓。目前由新港區漁會管理,登記船隻394艘,漁獲有旗魚、鮪魚、鬼頭刀、鰹魚,日治時期傳入延繩釣(和歌山縣)、鏢旗魚(千葉縣)等作業方式。捕撈所得的新鮮漁貨除了內銷,也常經由魚販收購運往日本、美國等處。若在到達漁港時正好遇上漁貨叫賣(下午1:30)時間,將可體驗到相當特別的漁貨叫賣過程。附近國立台東海洋生物展覽館,也是值得前往一遊的地點。

小馬聖尼克老天主堂後方,瑞士白冷教會諸位神父長眠的墓園。這些神父遠離家鄉的親人,越過半個地球來到語言不通的台灣偏僻鄉間,奉獻人生最寶貴的光陰撐起聖十字架,讓台灣的東海岸充滿了愛與希望!

小馬天主堂(聖尼各老堂)地址在臺東縣成功鎮信義里小馬路58號。民國94929日以府文資字第 0923028169 號標示為文化資產歷史建築 ) 。民國八十年代,在教堂後方設立墓園,目前有池作基、紀守常、周維道、郝道永、滿海德等神父在此安息。

紀守常神父, GIGER ALFRED, SMB,1919,03,15~ 1970,03,10
郝道永神父
, FRIEDRICH HORT, SMB,1908~ 1985,03,17
滿海德神父
,ERNST MANHART, SMB,1905,03,27~1991,07,27
周維道神父
, VIKTOR NOTTER,SMB,1906,11,11~ 1992,10,01
池作基神父
, MEINRAD TSCHIRKY, SMB,1930,04~1992,11,06
蘇德豐神父, GOTTFRIED SUTER, SMB,1929,04~ 1989,12,13


舊東河橋據成功鎮誌記載,該橋原修建於大正10(1921),為一寬3(90公分)444(134.5公尺)之狹長吊橋,大正14(1925)因一場風災而毀壞1926 年,由台灣總督府撥款日幣四萬八千圓築建新吊橋,於大正15年竣工,全長 132 公尺的橋樑可通車,以溪中大石為基,跨溪而過,聯結兩岸交通。為紀念當時設計監造之台東廳土木課吉田技師,而命名吉田橋。第二次世界大戰後,民國421025日改建為寬4.65公尺,長約127公尺之鋼筋水泥橋也改名為東河橋。東河橋遊憩區設有涼亭、停車場、公廁等設施,可烤肉、放風箏等多元休閒活動。東河橋風景區如詩如畫,景致浪漫迷人,值得到此一遊。

 

 

 



  •   甜甜姆姆 於 2016-07-02 08:26 1F
  • 哇~心動了!
  • 版主於 2017-10-31 12:10 回覆
    祝旅途愉快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