移民東海岸耆老故事

2009101100:48

新港鄉第一位中醫師 曾鴻藻先生       圖、文:陳星杰

 

      

受訪者 曾智芳先生現年79歲照片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

 

曾鴻藻(客家人),明治30年(公元1897年)生,新竹州、中壢都、新屋庄、大坡村、三角窟人,家中排行第八(五男),自幼隨侍在, 從事漢醫師工作的父親 曾文郎旁,幫忙採藥整理藥材,習得家傳醫術。

20(大正5年、1916),考入台灣總督府國語學校「公學校師範部乙科」(四年制)就讀,1920年畢業時,學校改名稱為臺灣總督府台北師範學校。畢業後擔任小學教師六年,因薪資微薄,轉而進入薪資較高的台灣銀行、台北本店擔任銀行員。

工作幾年後,眼看同時期入行的日人同事都已升級科長,自己還是櫃台科員,認為漢人不被重視,也覺得已步入中年,該有自己的事業;於是,毅然辭去優渥的銀行工作。

 

成功鎮第一位中醫師 曾鴻藻先生照片

 

 

回鄉後的曾鴻藻與父親一起經營中藥店。有位在台灣各處巡迴醫療的叔父告訴他說:新港支廳(今成功鎮)漁業資源豐富,港口已快興建完成(西元1932昭和7109日,新港工程竣工),是一處新興發展的好地方。

經與父親商量後,於昭和5(1930),帶著妻 曾鄭鳳姬 女士明治31生(西元1898民前14客家人)(新竹城、楊梅富岡「伯公岡」人)帶著子共三男一女移民新港,開一家名為「東仁堂」的中藥店,從事漢醫工作;位置在今中華路121號與中山路的交接處。

曾鴻藻先生圈下今中華路119號至中華路121號(圈地不用錢,但州政府會依大小課稅),種植各種中藥材。雖然新港支廳(今成功鎮)已有一位西醫,不過當時人們較喜歡看漢醫,因此生意非常好,每天一早都有來自附近村落的許多病人等待看病。

曾智芳說:遇到貧困的人來就醫,父親會拿一本簿子讓沒錢看診的人簽名,回診也是只簽名不收費;其實這本簿子都在除夕那天被燒掉。他問父親為何要這樣做,父親笑著告訴他,若不如此沒錢看診的人會不好意思回診,病就不會好讓沒錢看診的人簽名,表示錢先欠著,將來有機會會還,病人就不會有心裡負擔,病才會快好。又說:治病救人是醫生的天職,對醫生而言往往只是舉手之勞可以解決的;但對病人而言是生命關天的大事,在危難時刻幫助需要幫助的人,就是對自己最好的收穫了… …

 

 

曾鴻藻先生遺留於古董藥櫃側面之書法墨寶

 

 

閒暇時的曾鴻藻,時常在店裡與王江海潘建鑫、江欽財、林阿番、宋子鰲、徐永清、曾雲開、邱阿德… …等幾位地方士紳研究書法、談論時事。當時農曆過年還是用毛筆寫春聯,許多地方人士都會上門求字,他春聯用字格律嚴謹、寓意深遠、妙語如珠,常讓人們讚不絕口。

 

 

曾鴻藻先生遺留於古董藥櫃側面之書法墨寶

 

 

昭和19(1944),美軍轟炸新港漁港。曾鴻藻先生不知戰爭何時結束,於是向日人渡邊買一塊位在美佐呂美山,深山裡的土地,安置妻小避難,於山坡上種菜、種田、種梧桐樹(日本人需要大量梧桐木作傢俱,臺灣人因應市場需求廣植梧桐樹)。 曾智芳(四男)和姊姊 曾集英(長女)、妹妹 曾棠英(次女)就近轉學到小港公學校就讀,曾織芳(長男)寄養台北親戚家讀淡水中學、曾淑芳(二男)也在台北讀開南工業學校、曾釀芳(三男)已高等科畢業,留在家中幫忙農務; 曾鴻藻則是每日天剛亮,風雨無阻的騎單車 十公里 到新港為病患看診,傍晚再騎車回美佐呂(美山

台灣光復後,曾鴻藻先生心中非常高興充滿期待,認為終於又回到祖國懷抱;然而,當陳儀指派接替的人員來到後,眼看公務員貪污腐敗、廢弛職務,心態上把台灣當殖民地。比起日本公務員循規蹈矩、崇法務實,真有如天壤之別,讓他深感失望。228事件時,在成功測候所負責無線電報收發的大兒子曾熾芳,因當時消息傳遞不發達,得到第一手資訊的他,將消息洩露給鎮上其他人知道,引起本地青年團接收警察槍枝事件,228事件結束被以煽動罪收押(關在今成功地政事務所處);曾鴻藻先生聽說愛子會被槍斃,花不少錢疏通,賣掉房舍以外大半土地,籌得鉅額保釋金救出兒子。

受事件打擊的曾鴻藻先生,並沒因此意志消沈,仍然努力培養子女用心向學,兒子們各個也力爭向上、努力不懈,均通過國家考試進入公教機關上班,且各個都很有成就。大兒子曾熾芳曾任恆春、台東、台中測候所所長、二子 曾淑芳任縣建設局技師、三子 曾釀芳任縣教育局督學也是和平國小、成功國小創校校長、四子 曾智芳先生任三仙國小教導主任、五子 曾炫芳先生任新港國中訓導主任(以上人士均已退休),也因此讓他的夫人 曾鄭鳳姬女士,前後得到台東縣模範母親獎,成功鎮模範母親獎。曾鴻藻先生於民國五十五年去逝,享年70歲;曾鄭鳳姬女士民國六十八年去逝,享年82歲。

曾鴻藻及曾鄭鳳姬逝後均安厝於成功鎮公墓,後皆將遺骸遷入新屋鄉大坡村段祖產墓地,興建的祖塔。此祖塔興建於民國六十一年,修建於民國九十八年,每年掃墓節,曾智芳與在世兄弟們輪流前往祭拜,期使慎終追遠的祭祖活動不凋。鴻藻公他的渡台先祖曾寅亮,為大陸廣東省蕉嶺縣新埔鎮人,於同治一年(1862)渡海來台,初抵平鎮,次年,妻 陳太孺人子 曾堃貴孫 曾文郎相繼來台,後定居於新竹縣竹北新埔街枋寮,為主要移民地,逝後,子孫開枝散葉,各安一方。

附註:

1. 大部份取材 曾智芳先生口述父親移居成功鎮的故事

2.有關先祖渡台資料,提供自祖塔修建,主任委員 曾孟元先生的「曾姓忠恕堂祖塔修建沿革」文字報告。

文章網址http://tw.myblog.yahoo.com/jyeloveshiuan/article?mid=3901