移民到東海岸族群的故事(閩南人部份)~

2009082018:51

成功鎮原名「麻荖漏」阿美族語,日治時期因興建港口而取名為「新港」,台灣光復後改名「成功」,是新港山下一處肥沃的沖積扇土地,原本只居住以打獵、捕魚、務農為生的阿美族人。


清朝時,首波來自台灣南部的閩南人帶來鐵製鍋碗、針線、藥物、鏡子等,來到這裡與阿美族人「以物易物」,交換獸皮、瑪瑙、魚乾、農作物等產品帶回南部販賣,再將所得購買民生用品「週而復始」進行交易。

隨著漸進商業分工,有了收山產、收魚產、農作物的盤商,也來了修製鐵器、醫師、助產士、裁縫師等專門職業技術人員。

這些閩南人大部份主要從事商業或服務業,集中居住現在成本鎮中華路、民生路、中山路的忠仁里地區。

同一時間來的客家人,也混居在這裡開小商店做買賣,有些則是務農。務農的客家人由於平地已被原住民佔據,只好發揮「硬頸精神」向山坡地開墾;所以現在成功鎮、新港山(柑桔山)生產華盛頓臍橙的農民都是客家人… …到了日本政府接收台灣時,成功鎮已發展出初級的商業規模。

成功鎮第二次人口快速增加則是二次世界大戰日領末期,西部城市遭受盟軍轟炸,家園被毀流離失所的閩南難民大量擁入,這些人來自台灣中部以下縣市(沒聽說有來自北部逃難的人),抱著暫時逃避的心態,居住在原為沼澤地帶,剛整治完成的現在中正路、中山東路至五權路,忠仁里、忠智里範圍。

務農的人因土地已被先來的人佔據,只好向長濱、城子埔、漳源等,較遠地區發展。台灣光復後,有些人回西部故居,留下來的閩南人,大部份以開店作生意為主。

第三次閩南人快速增加則是民國43年後,成功鎮對外交通,不論陸路或海路都大幅改善,漁撈技術進步,漁船噸位增加,大量漁獲可經由台11線,接台9線賣至西部縣市;尤其旗魚經海運送至基隆再轉銷日本,為國家賺取外匯,也為漁民帶來大量財富。

這時來的閩南人居住中華路、民生路、民族路、民權路,中山路等,人口密集地區,從事車輛,漁船引擎,鐘錶修護等技術服務業;也有從事娛樂飲食業,電影院、茶室、飯店等。

綠島人、恆春人、東港人也在這時大量移入,大部份從事漁業工作,住光復路、五權路,水產試驗所附近,住日治時期日本漁業移民留下的房子,所以又稱為漁民村。

民國60年後台灣養殖九孔漁業發達,這些養殖場經營者大部份都是本地閩南人,也有在西部或花蓮,原來從事養殖業,由於西部沿海因工業發展污染嚴重,東部有黑潮洋流較乾淨而移入(目前因海水污染問題,九孔養殖場大部份改為養殖白蝦。)

現在的成功鎮人口快速減少,依據戶政事務所資料,每月平均減少50人,學校不只減班也減少班級人數,減少最多的是成功鎮的閩南人,由於經濟不景氣迫於生活,只好又移民回西部都市。許多受訪老人回憶起過去成功鎮的繁榮盛況都充滿無限感慨,認為榮景再也不會回來了。
 
 

兩岸分隔前最後一位唐山過台灣的人 楊其清 先生 

楊寶華先生口述父親故事
  
攝影:張肇和 撰文:陳星杰

由其長子 楊寶華 先生接受訪問,口述父親移民新港鄉奮鬥的故事。
 

> 民國34年戰後的中國,剛結束對日抗戰,緊接著國共內戰又起,政府無力整頓經濟,因此民生凋敝,年輕人找工作不易。住在福建省、長樂縣、江田鄉,時年23歲的 楊其清 先生(在福建省家鄉原名楊依錢到台灣後才改名),有三位舅舅在台灣台東新港開墾,聽他們回鄉省親時說台灣較好賺錢,於是和父母商量後,隻身來台灣尋求事業發展。
 
楊其清先生創立的東海岸第一家飯店“新港飯店” http://tw.myblog.yahoo.com/jyeloveshiuan/photo?pid=3426
 
 
民國35年乘船到台灣,在同鄉友人介紹下,先是進入台北警察局(當時最高警政單位)從事廚師職業,有些積蓄後辭去工作。到當時稱為新港的成功鎮開創自己的事業,民國38年成立東海岸上的第一家飯店新港飯店及隔壁的公誠商店,經舅舅介紹娶當地 楊吳瓶 女士(冠夫姓)為妻(一起育有七位子女,34女),原想賺錢後衣錦還鄉,然而民國38年中國大陸淪陷,只好從此將異鄉當故鄉,落地生根。
 

楊其清先生開的“公誠商店”是家販賣洋煙、洋酒等,時髦物品的雜貨店。

http://tw.myblog.yahoo.com/jyeloveshiuan/photo?pid=0&next=3426&fid=2

 
 
剛創業的 楊 先生克勤克儉,無怠無荒,早上在飯店製作油炸物販賣,下午看準漁船回港,漁夫必定饑腸轆轆,將成品挑到港邊賣給漁民增加收入;此外也作麵條批發,賣給一般家庭及商家。 楊寶華 先生說:現在成功鎮做麵條的技術,都傳自於他父親的手藝。
 
之後,民國44年, 楊其清 先生經台北友人介紹,租下台北西門町、紅樓戲院旁西門市場攤位賣繼光餅(圓餅夾蚵蛋),帶民國39年次的長子楊寶華一同前往,後因思念妻室,攤位一年租約到期,就結束營業,又回成功鎮專心事業打拼,再也沒離開過成功鎮。

 
新港飯店料理以福州菜為主,糖醋海鮮、蒸蝦、螃蟹和腰花海蟄、紅糟肉(三層肉的那種). ..排骨、意麵等… …很適合地方人士口味,因此生意欣榮,隨著事業蒸蒸日上, 楊其清 先生在民國48年,把新港飯店改建成兩層樓房擴大經營,加上公誠商店,總營業面積約400多坪,讓客人能在店內辦婚宴,並設計有舞台可以表演,是新港鄉除了農會倉庫外,最大的水泥建築。此外,再加請一位福建同鄉廚 師陳細智 先生加入,這位 陳 先生煮菜功夫很不錯,廚藝常獲客人之讚賞;但愛賭成性, 楊其清 先生雖然常常勸告他要儲蓄討位老婆成家,但他總是睹光積蓄,終其一生還是沒有建立家庭!

 
楊寶華先生說:50年代飯店內客人主要以漁民為主,當時成功鎮除電影院外沒什麼娛樂,漁船出海捕魚三天到六天為一航次,捕魚過程因沒有現代氣象預報,出海補魚是件冒險的事,所以進港完成交易後的漁民,夜晚都會相約到飯店用餐慶祝豐收。 先生說:成功鎮(新港鄉)魚產之多,隨便用鐵釘敲彎綁上線,勾塊魚皮都能釣魚,因此捕魚都有不錯收入;此外,成功鎮新人結婚喜宴,也大多交由新港飯店辦理,鎮上居民大都在店內辦婚宴,漁民則在漁港舊漁會大樓拍賣場辦桌。 楊寶華 先生說:他父親 楊其清 先生,由於平常對材料供應小販很不錯,辦桌臨時需要人力,大家都會主動前來幫忙。40~50年代,飯店沒瓦斯,還是用灶煮菜,原住民樵夫上山砍柴來賣,中、晚兩次就能養家飯店請好幾位工作人員,一天到晚都忙得不可開交。當時的成功鎮物產豐富,不斷聽說有來自南部的人,搬到成功鎮定居。收玉石的商人,收一般玉石,如:黃碧玉一公斤2~3元,藍寶石、總統石收十五元,玉石再轉賣到西部,每公斤可賣上百元,能獲得十倍的暴利。當時的成功鎮只要肯做就有錢賺,真是淘金者的天堂.

 
 

生生不息的產婆 蘇明娥 女士   攝影:謝國忠 . 撰文:陳星杰

蘇明娥女士接受訪問時侃侃而談的照片。

http://tw.myblog.yahoo.com/jyeloveshiuan/photo?pid=3432

 
 女士現年:83歲,生於西元1926年(大正十五年、民國十五年),出生於高雄州東港郡 (現屏東.東港)

> 出生書香世家的 蘇明娥 女士,清政府時爺爺總理鳳山縣學務。高雄州立高等女校畢業後,與好友阿霞,參加台北帝國大學在高雄州舉辦的產婆入學考試,,在競爭激烈(402)的考試中一起錄取,進入台北帝國大學產婆科第九期就讀(4年制)。

 
 

讀台北帝大產婆科時穿著制服的 蘇明娥女士照片

http://tw.myblog.yahoo.com/jyeloveshiuan/photo?pid=3428


 蘇明娥女士說:讀台北帝大那段日子真的很辛苦,除了上護理課,還要幫教授做助理工作。阿霞敖不過來邀我ㄧ起退學,我說:如果我們這樣回去豈不是讓家鄉的人笑話嗎? 於是再忍耐的讀下去。

那時候正值跟美軍空襲,受傷發燒的病人很多,醫學院內 洪 教授迫切的在研發能讓病人退燒的冰枕器具。由於物資缺乏, 洪 教授使用女人生產後留下來的胞衣,婦女分娩後的胎盤,亦即所謂的人胞、紫河車,清洗處理完後再放入冰塊做為冰枕使用。

 
這段研發期間我和阿霞每天清洗胞衣,若是從外縣送來,又放了一段時間,便會有惡臭,讓我們痛恨難耐而萌生退意。最後研發成功,洪 教授也交了博士論文,另外他還完成保險套等產品。

 
空襲時食物缺乏,只發放一碗飯,壓成四方塊狀,飯糰中間在放上一顆紅紅的又酸又鹹的梅子,但大家都體恤時艱不會嫌棄(國旗便當),也沒看到有人因為戰爭而餓死。
 
讀書期間要到外地實習前,因有一段時間不能回家,學校特別讓學生放假回家省親。才回到屏東沒多久傳來訊息,因台大醫學院附屬醫院被炸毀,學校要我趕到在桃園大溪臨時成立的醫院報到,學校已經把學生們在宿舍裡的東西都已搬到大溪。

 
 蘇明娥女士說:由於必須獨自前去,到八堵時雖有車票,但要乘坐的巴士已擠滿了人潮上不了車,剛好有經營用竹竿推輕便車的車伕邀我搭乘(輕便車它的構造簡單,車身大約長160公分,寬120公分,木板下有四個鐵輪,一支木製煞車棒,車子放置在鐵軌上,用竹竿或人力推),因為必須趕赴大溪也就和旅客們一起乘坐。

我手裡抱著家鄉出來時,一位日本媽媽託付,要帶給在帝大同學的一籃寶貴鹹鴨蛋,鹹鴨蛋用桶子裝,我深怕壓壞摔破。反而不用心照料自己的行李,以前的樣子真是傻的很可愛。


 

途中突然遭到美軍B29轟炸機的機槍不斷掃射,我和一位不相識的男孩在空曠的平原上逃命,幾次我慢下來,都是被他拖著向前奔跑……….。我只聽到耳邊休……休……的子彈聲。事後躲在樹林裡的人告訴我們說:當時認為我們恐怕凶多吉少。

奔跑時我感覺,好像有隻大手,在我身邊揮上揮下,替我們撥開子彈。似乎神明在暗中幫助,一定要存活下來,將來要好好的為這塊大地迎接新生命。同學母親託交給同學的鹹鴨蛋,交到同學手中已全是破鴨蛋。

 
1945年民國34年日本戰敗兵荒馬亂,無法確定正式派兵接收時間,已讀三年半眼看就要畢業的蘇女士,苦於沒有畢業證書,將來無法執業,於是向老師求助,經老師向當時接收的國民政府內政單位洽詢後,同意發給畢業證書。

蘇明娥女士 台北帝國大學產婆科的畢業證書。

http://tw.myblog.yahoo.com/jyeloveshiuan/photo?pid=3433

  

 由於學校鋼印及印有菊花框紋的畢業證書已銷毀,只好由院長 河石九二夫醫學博士(外科:對台灣甲狀腺疾病的研究及臨床診斷有很重要貢獻),親自以毛筆寫下一張,昭和二十年(大正十五年)的畢業證書(現還保存),蓋上台北帝國大學第二外科河石九二夫教授印鑑交給她,完成求學過程,日本老師告訴她,這張證書可在東南亞地區使用。

畢業 後的蘇 女士回到屏東後,經媒妁之言與屏東、萬丹的 謝大和 先生結婚,婚後育有4位子女、2男2女。因家鄉已有許多人從事接生工作,聽往來東海岸做生意的友人說:東海岸的成功鎮是一個很好賺錢的地方。於是高興的在民國43年搬家到成功鎮開業,從事產婆工作。開業後才知道工作經常要爬山涉水,點煤油燈摸黑到深山為孕婦接生… …最遠步行3小時到新港溪瀑布,接生完再步行回成功鎮已是黃昏… …。她說幸好當時年輕不覺辛苦,只要那裡有孕婦須要她服務,就義不容辭盡力完成工作,服務範圍南北50幾公里,由成功鎮的小馬到長濱鄉的三間屋,較遠地區產婦家會請人騎機車來載。後來因政府不認定她的學歷資格,要求產婆必須有助產士執政,只好在民國47年又到屏東縣衛生院,參加開業助產士訓練班第三期,取得助產士執照。

 
 

蘇明娥女士 參加屏東縣衛生院 助產士訓練後取得助產士執照。

http://tw.myblog.yahoo.com/jyeloveshiuan/photo?pid=3434

 

執業至今一晃眼已五十餘年,接生成功鎮兩千多位嬰兒,現今成功鎮許多人都是經由 蘇 女士的雙手拉拔出來。在過去民智未開的年代,也有許多讓她感到惋息的憾事,許多天生缺陷的小孩無法得到完善的照顧而離開!還好也有幸運的新生兒,經由她的經驗與智慧,避免在成長後產生肢障的情形。

 
女士雖然已年邁行動不便,但由客廳廚櫃中助產士工具,臍部護理包、消毒液、護墊、剪刀、縫線… …仍然擺放準備齊全,似乎在等待著,隨時為上門的孕婦服務。

 
日治時期,為了改善台灣孕婦生產之衛生安全,日本政府於1907(光緒33)在台灣培訓第一批產婆, 蘇 女士就是其中一位,產婆在當時具有穩固的社會地位及不錯的收入,台灣人稱為「先生媽」,但自1990年後,婦科取代傳統產婆及助產士,這日治時代令人羨慕的「產婆」職業,也逐漸在歷史中消失;在採訪過程裡,讓我看到一個曾為台灣做出重大貢獻,如今快要成為歷史即將遺失,女性傳統專門技術職業者的世界,認為有深入研究記錄之必要,然而現今台灣除了主流醫學外,對於傳統失落的「先生媽」事跡的研究似乎還沒開始。

 
 

 
 郵局老局長 陳信分 先生   攝影:謝國忠 撰文:陳星杰

 
 

陳信分先生接受訪問時專注回答提問的照片。

http://tw.myblog.yahoo.com/jyeloveshiuan/photo?pid=3435

 

受人敬重的 陳信分 先生,在成功鎮是一位,足為表率的謙謙君子,他個性寧可吃虧也不佔便宜,至今依然像日治時期的紳士,每天穿著趟線的素色襯衫和長褲。 陳 先生出生於大正14年,今年84歲。二次世界大戰日本投降前兩年,盟軍大肆轟炸台灣西部地區。住在台中州、園林郡的 陳信分 先生和父母基於安全,舉家避難到長濱、漳源居住。向台東州政府申請土地生產農作物,申請的土地不用租金,生產多少作物賺多少錢,再由政府核定課稅。

 
日本戰敗後,父母親認為,住偏遠的長濱地區,對年輕的他會沒前途,於是舉家搬到擁有漁港較富庶的成功鎮定居。經父親友人介紹到郵局工作。局長面試時向他要小學畢業證書,只讀過日本書的他哪有畢業證書,推說是空襲逃離時遺失,局長說將來要申請補件,錄用他擔任郵務士,也沒再向他要小學畢業證書;因此退休後,他常開玩笑自嘲說自己是,全國唯一小學都沒畢業的郵局局長。

 
 

第一屆郵政總局辦的員工升等考試及格後,參加員工訓練的結訓證書。

http://tw.myblog.yahoo.com/jyeloveshiuan/photo?pid=0&next=3436&fid=2


任職後三個月,到台北參加第一屆郵政總局辦的升等考試,考試及格後調關山郵局工作,3年後才申請到調回成功鎮,做窗口電信交換台工作(當時郵政、電信是一家)。回成功後不久局長生病,由於他是成功郵局內唯一有通過郵政升等考試的人且資歷夠,台東郵政局核定由他代理,三個月後局長不幸病逝。(民國4712月)正式升任成功鎮郵局局長,那年他30歲,是當時台東最年輕(他猜測可能也是全國最年輕)的郵局局長。

 
 

陳信分先生 擔任成功郵局局長的委任狀。

http://tw.myblog.yahoo.com/jyeloveshiuan/photo?pid=3436


先生擔任成功郵局局長,到民國8066歲退休,從沒調離開過成功鎮,任內幫成功鎮爭取到郵政交通船,運送人員貨物往來成功~綠島~蘭嶼,郵政總局還派他出任台灣郵政史上第一位郵船船長,並為他製作一頂郵船船長的大盤帽,兩年後郵船因保養及油料費用太高,改交給台東縣政府經營。兩次改建成功郵局建築,第一次是他剛任局長時,日治時期木造建築到處漏水,於是申請改建。第二次是他要退休前兩年,郵局已老舊辦公面積不敷使用,申請改建兩層樓房。知道這事的友人告訴他說:你就快退休了,這時申請改建根本是找自己麻煩,而且那麼辛苦自己也享用不到;他說:郵局房舍老舊,就因為自己快退休,所以更要快馬加鞭把改建工作盡速完成,讓將來接手的人好做事。於是新郵局改建工程,在他退休前半年完工,也為自己的退休,畫下美麗休止符。

 
成功郵局在他任內,由31級郵局升至2等甲級郵局,也為自己獲得許多上級獎勵, 陳 先生局長任內兢兢業業,從沒出差錯;他滿意的說自己公職生涯,從來沒記過只有記功。陳信芬與成功鎮陳 江碧梧 女士結婚,婚後育有7位子女,4男3女,各個出類拔萃,開枝散葉都在西部工作,目前只餘一男在成功郵局上班。
 
退休後的 陳信分 先生非常熱心公益。成功鎮人民信仰中心,三民里土地公廟改建工程,也是在他擔任爐主任內完成。他的一位客家人好友 林東波 先生,看他退休後清閒,在地方又孚眾望。於是拜託他出任土地公廟爐主,一起主持土地公廟改建, 林東波 先生任副爐主。老舊的土地公廟經請人估價後,造價要四佰三十多萬元,這可不是一筆小數目!於是他找上當時鎮長 侯武成 先生幫忙。經成立委員會共同商議後,趁土地公生日廣發邀請函,辦桌請全鎮民眾參加。侯鎮長也熱心的到處邀請地方賢達出席,並派來鎮公所數十位職員服務;募款餐會活動進行順利,當天在出席鎮民熱情出錢贊助及土地公保佑下,總共就募得四百三十多萬元,土地公廟因此順利動工,至工程完工共花費六百多萬元。

 
 
成功鎮是一個由移民建立的城市,各族群移民混居在一起,來到成功鎮的目的都只為生活打拼,所以族群間相處融洽,互相合作也相互通婚,看不出有任何族群間的成見,是台灣族群和諧相處的最佳典範。

 閩南人祖先由福建漂洋過海到台灣,目的希望能開創個人事業。到台灣後,先在西部縣市定居,隨著人口越來越多或晚到台灣,沒佔據到肥沃可耕地,聽說台東縣的新港鄉(成功鎮)是個有待開發且很容易賺錢的地區,於是由一部份人或第二代移居東部;也有少部份特殊分子是在西部倒會或犯案,躲藏到較讓人找不到的新港鄉。

移民到成功鎮的閩南人,大部份居住人口聚居地區,從事商業活動,經營事業有成後,轉而土地開發成為地主,說成功鎮的商業是由閩南人建立也不為過。

 70年代後,隨著政府重城市輕鄉村的政策影響,過去40~0年代成功鎮的發展盛況也逐漸沒落,這些當初移居成功鎮的閩南人,子孫們又都回到都市發展或留下老人和子孫一名留守;也有些是子孫,都市買房子錢不夠,只好賣光田產幫子孫繳房貸,而舉家遷移往都市發展。

 閩南人並不像原住民,會有守住土地與同族人一起居住的觀念;也沒有客家人硬頸守土的精神。他們充滿和祖先一樣,由福建漂洋過海到台灣的冒險經神,聽說哪裡較有發展就往那裡去。現在成功鎮中華路、中山路等商業區,關門歇業的商家,大都是這些閩南人的店面。成功鎮的在籍閩南人,與其他族群人口比例,也在快速減少中。